撰写《葬书· 郭璞原著》
第一节: 郭璞像

八宅风水术,在汉代遭到社会人士的的谴责,特别是王充《论衡》中《四讳篇》的批判而中的。至魏晋(公元220年-公元419年)时期这种乘星气的八宅风水
术,便已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郭璞《葬书》乘生气风水术。也是古代科学风水术的形成期。
郭璞为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训诂学家。他是一位奇才。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显著的地位。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八王之乱"爆发。公元306匈奴
贵族刘渊作乱,公元317年晋元帝仓皇南渡,建立东晋。郭璞身逢其时,为元帝所重,任著作佐郎,后迁尚书郎。早年即有许多诗赋闻诸诗坛。所作《尔雅注》、
《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等,集《尔雅》学之大成。另还著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传世之作。王室南渡后,他十分关心国家命运,关
注现实人生,深感世路坎坷而祸福难测,又目睹晋室争权夺利,不思北伐。伤时叹逝,仙思渺茫,乃作《游仙》十四首以咏怀,表达他深沉执著的爱国情感和独立
不迁的峻洁人格。《游仙》的表现形式与展示的吏治清明,富强国家的政治抱负不逊于屈原之《离骚》。所写仙境意象鲜明,幻而似真,笔势跌宕,造语新奇。《
仙游》是郭璞的代表作。后世唐代李白的《古风》与李贺的《梦天》等名诗,乃传承《诗仙》的精神与风格之佳作。郭璞《幽思篇》中"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饱含
哲理的名句,玄对山水,澄怀观道,颇有超越红尘,高天流云般的襟怀。预示着后来晋宋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晋末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归耕田园诗,便已把田园山水
纳入了文学审美的视野,开辟了文学新题材的园地。他所作《山海经注》,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对古代的历史地理,
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记叙和考究很有学术价值,其中风物记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之一。
据史载,郭璞曾受河东郭公《青囊经》九卷,由是洞之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他集历代中国风水之大成,废除了八宅风水术,承继了《狐首经》和
《青囊经》,撰写具有古代科学思想的《葬书》、《玉照定真经》等书。由是,奠定了中国风水--葬乘生气的理论基础。使其成为风水名家,受后世风水界的推崇
,被尊称为东晋后历代中国风水的鼻祖。后王敦欲谋反时,命其卜筮,由于说其必败被杀,时年48岁。郭璞《葬书》,被皇朝收为"禁中御函秘书",于皇宫内使用
。
据《辞源》载:"郭璞,晋·闻喜(山西境)人,字景纯,博学有高才,词赋为东晋之冠,尤妙于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其文学几为术数所掩,
所著书有《尔雅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楚词注》、《子虚子林赋注》数十万言,后为王敦所杀"
郭璞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朝野都很相信风水。据《晋书·郭璞传》记载:"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
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
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视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耶?答曰:能致天子耳,帝
甚异之。
《晋书·周访传》初陶侃(陶渊明祖父)微时,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过一老父谓曰:"前见一牛眠于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
"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旋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访,访父氏葬焉。果为刺史,著称宁益,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
云。
又《晋书·传》有善相墓者,言佑祖墓有帝王气,若凿之则无后。佑遂凿之,相者见曰:犹出折臂三公。而佑竟堕马折臂,位至三公而无子。
像上述朝野崇信风水的事例,《古今图书集成·堪舆名流列传》里记载了许多,民间对阴宅风水信念的情况,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节 《葬书·原著》的主要内容
郭璞《葬书·原著》说:"葬者(阴宅),藏也,乘生气也。" 杨益风水的主旨就是乘生气。
什么是生气呢?《葬书·原著》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又说:"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又说:"五土四
备,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又云"土行气行,物因以生。"
这就说明了生气是阴阳气,它是发生、发展、运动变化(行乎)于地(球)中,噫噎出来就成为风,上升太空即为云,降下来就是雨。
它的素质是"五土四备",所谓五土,是古人把所有元素(包括没有发现的在内),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类(五土),在时间上,是春夏秋冬四季恒有
。在空间上,是东南西北四方(四备)普遍存在。因而它的内在对立面是土和水(土生气,气生水),即是其它元素和水。它的功能是"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即运动变化于地(球)中发而产生世界万物,即地球世界的万物都是生气所生的,地球世界,就是生气的世界。
生万物的过程是元素发生变化(土行),生气随之发生变化(气行),世界万物就因此而产生(物因以生)。
这就是所谓生气比较完整的概念。
如何乘生气呢?
首先就是通过勘察手段以理解生气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适当利用和改造生气为我(阴阳宅)服务。就是采取杨救贫风水的
方法和措施(建筑工程)。
《葬书·原著》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因为水为生气所生,故而有水即表明生气旺盛。水源长流量大,与生气的旺盛是成正比的。藏风,不是社会
"风水"先生所谓的蔽风,而是收藏内在生气不噫噎而成风。即《藏书·原著》说的"外藏八风",使内在生气不从四面八方外噫。而"聚之使不散"。
对内气(内在条件,内因)的要求,《葬书·原著》说:"积止聚冲,阴和阳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五类俱
全,即所有元素)"……。对内气的主要意思是说俱备所需的所有元素,不要使其外噫而为风。内在其它元素和水趋于统一(积止、阴和)生物,而展开新的对立斗
争(聚冲、阳工)以作用于阴阳宅。
对外气(外在条件、外因),《葬书·原著》说:"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势如巨浪,重岭叠嶂;势如降龙,水绕云从。……"。"形如燕巢,形如侧垒,形如覆釜
,形如植冠……。"以及"以水为朱雀(堂气即外气)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急。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
,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玉尺经》也说:"居于四维之地,或六秀之方,欲尖齐高耸,君子可以求官;低小方园,土庶亦应致
富。""沐浴本带桃花,悠扬清沏,女反贞贤"……。外气(堂气)除重于"势猛形昂,得水为上"外,尤重于自然景观。
《葬书·原著》还说:"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
"沐浴本带桃花,悠扬清沏,女反贞贤。"可见杨益风水在吉凶判断时不是先入为主,而是根据客观景观状况进行辨证论断。
风水鼻祖:郭璞

第四章 科学与玄学分道扬镳
第一节 唐末杨益(公元840年-906年)授徒传术
杨益像

杨益,字筠松,号救贫(另有称号叔茂)。经考,杨公生于公元834年,卒于公元904年。杨公天资聪慧,少年悟性异常。公元854年,年方二十岁时登科第
入仕为士。唐僖宗时,官至朝廷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主管宫廷建筑、重要寺庙的规划布局,以及天象观察、皇族祭祀等职。公元875年黄巢兵起,880年
京都长安陷落。为避兵祸,杨公私携御库秘籍《郭璞·葬书(禁中玉函秘书)》逃离长安。辗转奔波,南逃至虔州府辖崇贤里(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境内),寄
宿黄禅寺。始收徒讲学。杨公潜心二十余年,研究、发展、实践并传授堪舆秘术,匡真扬善,救贫扶弱,德艺双馨,声名鹊起,遐迩闻名,故能流芳千古,佳誉永
驻。杨公70岁时病逝于虔州,葬虔州于中药口(今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现今花岗石墓碑仍清晰可辨。《宋史·艺文志》、《人子须知》等著作中,均称
杨公为今赣州人,此观点较为可靠。
风水理论著作方面:据《人子须知》载,杨公著书有:《疑龙经》、《撼龙经》、《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拔砂图》、《胎腹经》、《望
龙经》、《倒杖法》九部;据《四库术数丛书·(九)》载杨公著书有,《疑龙经》、《撼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五部;其它风水书
中关于杨公风水理论著作的记载颇多。经考,最可靠为杨筠松所著的至少有《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三部。
经考,今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的自唐代以来的城市古建筑,如城墙、城门、寺庙、官府遗址、望族及地方侯吏府第等皆为杨公及嫡传徒裔根据杨公布局理论指导所
建。今赣州市东南郊名山杨仙岭古寺乃杨公授徒讲学旧址。此外,今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广州现存的历史经典古建筑亦大多遵从杨公风水布局理论所
建。
杨筠松在赣州对中国风水最大的贡献,就是完善了具有古代科学思想的,系统理论的,操作规范化的,可具体实践的郭(璞)杨(筠松)曾(文辿)古法风水
术。创造了具有正针和缝针的中国罗盘。因而被历代中国风水界都尊称为风水宗师。
《四库全书·提要》、《江西通志》、《南安府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书录题解》、《宋史·艺文志》、《曾氏族谱》等著作对杨公事绩均有记载。
第二节 王伋(公元1007年-1073年)复活八宅而扬镳
自唐末赣州杨益秉承郭璞《葬书·原著》"葬乘生气"的主旨,创建了中国正统的,唯物辨证的,有系统理论的,可具体实践的,操作规范化的郭杨古法风水学以
后,传至北宋(公元960年-1126年),王伋至闽中。复活八宅风水,开始萌发中国风水的二大派系,即所谓"江西之法和福建之法"。
据《处州府志》载:"伋字肇卿,一字孔彰,其先人祖讷,因议王璞金鸡历有差,众排之,贬居江西赣州……为之卜葬,遂有何太审,管枢密包制置、张建议者、出
……范公纯仁拨之……"。按:范纯仁之父为范仲淹(公元937年-1053年)。
又据请·赵翼《陔余丛考》载:"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子逸辈,其为说主于形势(按: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原其所
始即其所止以定向位。专指龙、穴、砂、水所配。一曰屋宇之法,始于闽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
理。"可见复活八宅风水的是王伋。
但是在闽南一带盛行的,仍然是郭杨古法风水。如长乐市所有的军乐队,在行丧礼时的喝彩呼赞语中所请神名,就是请杨公(筠松)和厉仙伯韶(南宋学者,
杨公风水学正宗传人。)
据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蓝田上陈村《陈氏族谱》载:"四世讳晓,生于宋真宗二年(公元1009年)得地师厉伯韶,改扦过溪三台山,坐坤向艮兼未丑……"。《
前史》载:"祖知旦公得地师厉伯韶,主扦三台中埠为上陈,祖厅坐坤向艮兼未丑,门楼甲山庚向兼卯酉……"。(按:坤艮兼未丑是七十二龙已丑火穴。甲庚兼卯
酉是七十二龙丁卯火穴,均属郭杨古法风水的"乙丙交而趋戌"火局。可证闽南大部古建筑仍为郭杨古法风水术创建。
第五章 杨益古法风水术的分化
第一节 胡舜申(公元1131年-1162年)"革新"杨益风水
所谓古法风水术,从基本上说:指的是以风水鼻祖晋·郭璞(公元276-324年)所撰《葬书·原著》为理论指导,以赣州杨筠松撰《青囊奥语·原著》为实践纲领的
郭(璞)杨(筠松)风水术。由于杨益最靠得住的高徒仅曾文辿,刘江东二人,而曾文辿所撰《天玉经序》与《青囊奥语·原著》是主旨相同,方法一致,而刘江
东的著作较为杂乱,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郭杨风水术就是郭杨曾(文辿)风水术。
上文说过,这种古法风水在北宋时期,虽经王伋至闽中复活八宅,在中原大部地区,仍然流行。不为阳山阳向阴山阴向的辅星卦所干扰。迄至北宋(公元960
年-1126年)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1162年),胡舜申从安徽绩溪县迁江西后,即进行郭杨曾古法风水的所谓"革新"
据《苏州府志》载:舜申,绍兴(公元1131年-1161年)间,自绩溪迁吴(江西)通风土阴阳之术,世所传江西地理新法出于舜申,赏以术行四郭而相之。以
为蛇门不当塞。作《吴门忠告》一篇。
郭杨曾古法,是论玄(武)(坐山或坐穴)和窍(水口)的关系,而胡舜申"革新"的新法。是论玄关(向)窍三者的关系,可称为郭杨曾胡法。
由于加上"向"的关系,胡舜申所谓的向,又非正针二十四正五行的向,而是缝针双山三合五行的向,因此,在双山三合五行与七十二龙五行不相同的情况下,
便会产生破旺冲生,而误乘生气。还可说明胡舜申对罗盘正针和缝针的关系不够明白。
《辨方书·论用盘针》载:"通书曰:盘针之法,汉初只用十二支,自唐以来始添用四维八干。古歌云:缝针之法,壬子中,更论正针子亦中。又胡舜申《阴阳
备用》云:闻诸前辈言盘针之用,当以丙午子之中者,为正……。"因此,把向上五行误认为缝针双山三合五行。
第二节 赖文俊(公元1131年-1162年)
以天星论龙穿山坐穴
赖布衣像

《四库全书提要》载:"文俊、字太素、处(虔)州人,尝官于建阳(今福建建宁),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故世称赖布衣。所著有《绍兴大
地八钤》及《三十六钤》,但未见其书,分龙、穴、砂、水四篇各为之歌,龙以二十四山分阴阳以震、庚、亥为三吉,巽、辛、艮、丙、兑、丁为六秀,而著其变
换受穴吉凶之应。穴仍以龙为主,而受气有挨左挨右之异,砂水二篇,以方位为断。"
《人子须知》载:《催官篇》、《旅寓集》,宋赖文俊著。俊,官建阳,弃职浪游,号布衣子。后修真太乙峰下,世传仙去。"
赖文俊的《催官篇》,在格龙方面是用天星,实则为二十四山正五行分阴阳。坐穴仍用杨公七十二龙,即以"颠倒"和"颠,颠倒"并用。例如:《评龙篇·评阴龙》开
章说:"催官第一天皇龙",即阴亥水龙。"博龙换入天市东",即由西北亥龙转入东北艮土龙。"少微阳旋左关局,"即向左延伸酉龙至巽龙。"右关亷贞降枢兑",即向
右延伸艮土龙往西兑"变换太乙东南雄,"即是再变换左关向东南巽方延伸。"穴秉阳枢乘生气",即是以艮土龙乘生气。"或更受穴天皇宫,"或者受穴于亥水龙。(
水土同局)
"天皇太微为正向"即丑龙以丙为正向,坐癸亥穴,立壬山丙向兼亥已。"阳枢穴癸为上龙,"即艮土龙以坐庚子穴,立癸山丁向兼子午。
从上述可知是以阴亥艮酉巽山正五行格龙,而以七十二龙坐穴乘气,把郭杨曾古法以穿山格龙转化为二十四山分阴阳格龙。这就产生了格龙的差异,在亥龙下
有丁亥水,已亥木辛亥金龙,在艮龙下有癸亥木丙寅火龙。分别与亥水艮土龙的属性不一,也会出现误乘生气的偏差。
第三节 廖禹(公元1120年-1190年)大乱杨益风水
廖禹像

据元曾葛奚谷《俯察要览》载:"有两廖禹,前廖是江西乐平人。后廖是江西于都人,俱号金精,术俱神。《泄天机》本前廖著,因余芝孙增入后廖《地课》
及《入式歌》,增首尾衍文,遂莫有前廖禹矣。今考前廖重峦头,后廖重天星。后廖乃张公道明为虔倅时所拔者,卒传吴氏之学,著《泄天机》《阴契阳符》。"
今考《阴契阳契》,其中开章说:陈图南曰,陈图南,陈搏名希夷,亡于989年,廖禹当为陈图南以后人,即说明《阴契阳符》为后廖所撰其云:"以先天卦配
合阴阳,后天卦推排爻象。""内四卦为天地日月,以六十卦为阴阳节候,"可说明廖禹为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卦例风水术者。
其云:"某祖某峡某宿出脉,某宿行度,某星作宗,某星降势,某龙入穴。由穴至祖。节制若干,节候若干……。""龙正者,穴以斜。龙斜者,穴以正"上述均与现场
审龙,定穴乘气不相符合,可证明廖禹从事风水实践很少,或者没有从事现场形法实践。
其云:"忽然卓立星峰起,贪巨武辅取次生"。是指贪(狼)巨(门)禄(存)文(曲)亷(贞)、武(曲)、破(军)、辅(星)、弼(星)九星风水术。
其云:"穴向分金一百二十,空于旬者二十四,空于龟甲者二十四,为关煞者三十六,仅得三十六。金卦两全,仅十二穴耳"。这是从罗盘面主观决定的,"丙丁
庚辛"旺相分金,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的一种分金法,与郭杨曾风水学是以客观存在定吉凶相违背的,是不可以乘生气的风水术。
在《阴契阳符》中还有许多的郭璞《葬书》文句,诸如:"葬者返气纳骨,以荫所生之道也,""俾天光下临,地德上载,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等,"这些文句
是空有其词与上述风水法不相适应。
其中矛盾甚多,在郭杨曾风水学分化为江西地理诸法,特别是卦例风水,由简单的八宅而分化为天地卦,辅星卦……等福建诸法,开辟了先驱之道。
第四节 蔡元定(公元1135年-1198年)
误删误释郭璞《葬书》
蔡元定像

本人收集不同版本的郭璞《葬书》四种,即《直指原真》收录的《单(全)篇本》、李本芳老师收藏的《二十篇本》、宋蔡元定删订的《八篇本》、元吴澄订
正的《三篇本》、业经反复考证,蔡元定误删误释的《葬书》,出现了二大缺点:
一、增益"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谬论。
《葬书·原著》说:"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说明了,生气发生发展运动变化于地中的,世界万物为生气所生,因而地球
世界就是生气的世界。而风是生气在地中运动变化噫噎到地球(表)外的,是万物之一,虽然属于生气的范畴,但不称为生气而称为风。
因此,生气是不可能乘风的,若乘风必须噫噎到地表外。到地表外,又不称为生气,而是称为风了。只有风乘风,所散的也是风,而不可能散生气,这在第一
章中已阐述明白。
二、《葬书·原著》末段经曰:"势止形昂,前涧后岗,龙首之频,鼻颡吉昌,角自天亡,耳致候王,唇死其伤……。"把其中的龙首、鼻、颡、角、耳、唇,释
为龙头、龙鼻,龙额、龙角,龙耳,是错误的。其原意是,《经书》说:来龙奔腾的势静止后(势止),其龙形表现得生气旺盛而高贵(形昂),必定穴前是诸水
会聚(前涧),穴后是禽伏兽蹲的山岗(后岗)。龙的起祖就分支很多(龙首,即起祖。之,同支,频,频繁,很多。)而且开始奔腾的气魄,如同从云霄降到地
面一祥,表现生气旺盛(鼻,鼻祖,开始的意思,颡,从云霄降到地面。吉昌,旺盛的生气。)若是龙起祖没有分支,就等于没有角的死蛇,生气微弱,(角,龙
角,即分支。自,是鼻的古字,郭璞喜用古字。灭亡,死蛇没有生气。)
旺盛的生气,就如同帝王诸侯样的有权威(耳耳致王)。也如同君王诸侯样的执应八方,招致八方生气以应穴(耳耳致候)
要禁忌的是震惊龙脉,戕害扩散生气,(其,同忌。唇,震惊也。死,震惊致死。伤,戕害扩散。)……。因而导致以后的所谓"风水"师对阴宅的葬形象的形
,如狮形、虎形、猫形、网形寺观的钟形,以致什么美女照镜形……等等庸俗的相地观和哗众取宠的点穴术。实则对乘生气是无关重要的,何况狮形、虎形、猫形
、是无法区别的。寺观钟形与茶杯形亦难以分清,而且形象的形与乘生气是风马牛不相关。前者的"生气乘风则散"则导致了当今"风水师"把外藏八风而为外"蔽"八
风了。给郭杨曾古法风水走向分化制造了量益而质损的,走向分化的谬误的理论根据。
第六章 明代(公元1368年-1643年)的大紊乱
第一节 众说纷纭的局势
自北宋王伋(公元1007年-1073年)至闽中复活八宅风水而演为九星法后,相继廖禹(公元1120年-1190年)以卦风水加以复杂化。南宋胡舜申(公元1131年
-1162年)变郭杨曾玄窍古法为郭杨曾胡玄关窍新法和赖文俊创立天星人盘,变七十二龙格龙为二十四山分阴阳格龙后,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的高
第子蔡元定(公元1135年-1198年)误删误释郭璞《葬书》,给背离"乘生气"的风水主旨制造了理论根据,就基本上了奠立江西之法和福建之法的二大派别的基础
。清赵翼(公元1727年-1841年)《陔余丛考》载:"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州杨筠松,曾文辿、赖大有、谢逸背。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
向位,专指龙、穴、砂、水之所配。一曰屋宇之法,始于闽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所载内
容虽有出入。如江西之法也讲理气,其所理之气为地球中之生气。福建之法是理太空北斗星气。北宋时期就形成了江西之法和福建之法二大派系。
至元代(公元1277年-1367年),由于元人的暴政,顺帝(公元1333年-1367年)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广东、河南兵起,禁止汉人,特别是南人执兵器,相继
湖广、燕南、山东各地兵起,人民生活困苦,寄希望于风水命运,尤以明太祖朱元璋笃信风水,其谋士刘诚意伯(名基,字伯温)又精于天文地理,撰书立说,在
全国朝野信风水之热与日俱炽,风水师之多如雨后春笋,遍布于全国各地。尤以江西为最多。明清以来以兴国三僚一村的风水师,就有廖均卿等二十余人。著书立
说的,仅以赣北德兴一县,有傅公立《俯察玄机》、董德彰《四神秘诀》、《天卦青囊》、《南针论分金》,徐善继《人子须知》等十余部风水书。在赣南各县那
就更多了,如刘潜《地理诸说》、徐试可《天机会元》、唐世友《一贯堪舆》、邓梦琴《地理知本金锁秘》、刘伯温《堪舆漫兴》、《披肝露胆》、谢和卿《神宝
经》。万树华托名净道和尚的《入地眼》、赵九峰《地理五诀》、叶九华《地理大成》、王道亭《罗经透解》、罗国桢《罗经解定》……等不下几百种。元代刘秉
中增杨筠松《玉尺经》为《平吵玉尺经》,吴澄"订正"郭璞《葬书》增益葬乾、葬坤……等八葬和蔡元定的《发微论》结合,把杨益风水演入了大紊乱之局面。
第二节 江西之法方面
古法风水的分化,首先是自绩溪(今安徽绩溪县)胡舜申迁江西后,进行"革新"由玄窍法变为玄关窍法,继则二徐(徐善继,徐世颜)变为正五行长生法,再
由王澈莹《直指原真》变为双山三合五行长生法。专以向为主,相继有四经五行长生法。在明末更出了什么纳甲法如乾山甲向,甲山乾向。三合、五合、六合法,
把江西之法乱成一团糟了。
第三节 福建之法方面
首先是赣州王伋(肇卿)至闽中复法八宅风水,继则演而为天定卦,贪狼九星,以及万树华托名道净和尚《入地眼》的辅星卦。
以八宅卦而言,就产生了换汤不换药的八宅卦,多达二十余种,如八宅卦第一星生气而言,而称太常,六合、木星、生龙、小吉、传送、乐褥、福德、元气…
…不胜枚举。尤以明末蒋大鸿(公元1620-?)创所谓"三元玄空地理",是综合所有福建之法的八宅九星以及日家的三元紫白、六十四卦……,加上自创的所谓运星
、山星、向星、城门……等等,诸种花样组成,还撰写了所谓《宝照经》、《天元歌》、《水龙经》,纂改了杨益著的《青囊奥语》、《天玉经》多部著作,其"学
术"虽然在明清二代没有大行,却大大的紊乱了中国风水。给清末民国年间的中国风水江湖化开了紊乱先河。